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大明会典

於昔洪荒之初兮,混蒙; 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 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 皇出御兮,始判浊清, 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 ──《大明会典》 这是一段《大明会典》所记载的皇帝郊祀时的祷文, 与圣经《创世记》的记载,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也许明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中,有感通圣经的吧! ===========================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公元前3300年的兩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也出現了象形文字; 印度文字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中國有系統的書寫文字-甲骨文,則出現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殷商首都,今日被稱為殷墟的河南安陽小屯村。 世界各古文明中最早脫離原始記事,發展出文字的是居住在烏魯克(Uruk)的蘇美人, 他們在西元前3300年開始使用一種規律性的符號來書寫,在公元前2900年以後發展成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 後來又為巴比倫文、亞述文所借用。可能受到蘇美人影響, 埃及在公元前3100-3000年之間發展出象形文字。 印度河流域則在公元前2500年出現文字, 中國在公元1300多年出現甲骨刻辭。 ===========================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纂《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為據, 收錄12021銅器資料,約1萬8千張拓本(包括摹本),約近100萬字器物資料說明, 另14萬字隸定釋文,皆經研究人員仔細校勘,並悉數輸入電腦。 =========================== 收錄九部甲骨著錄書籍,卜辭數量多至67, 683片。 專家學者參考前人研究成果,重新增補修訂,俾能更準確、全面地考釋卜辭內容。 資料庫透過收錄龐大的甲骨卜辭數量,專業的甲骨釋文文本考訂,以及科學的電腦化整理, 旨在為古文字研究學者提供最完備之甲骨文全文檢索資料庫。 =========================== 司馬遷《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記錄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摩西脫鞋----------------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神同在最好--------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80歲拙口笨舌-----------------------------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荊棘焚不毀-----------------------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法老回頭大敗--------------------------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 離30,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 離卦 離下離上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釋文]牝,頻忍反,徐又扶死反。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釋文]草木麗,《說文》作䕻土,王肅本作地。[按]《說文》引作百穀草木䕻於土。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兩作離, 【集解】 鄭康成曰:作,起也。 荀爽曰:作,用也。[并釋文] 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集解】鄭康成曰:明兩者,取君明上下,以明德相承,其於天下之事,无不見也。[文選注]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釋文]履錯,鄭徐七各反,馬七路反。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黃離,元吉。 【集解】鄭康成曰: 離南方之卦,離為火,土託位焉,土色黃,火之子,喻子有明德,能附麗於父之道。 文王之子發旦是也。[文選注] 又曰:慎成其業,故吉矣。[太平御覽]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離, [釋文]日昃,王嗣宗本做庂,音同。[按]《說文]引作。 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釋文]鼓,鄭本作擊。大耋,田節反,王肅又他結反,京作絰,蜀才作咥。之嗟,如字,王肅又遭哥反,荀作差。凶,古文及鄭無凶字。 【集解】馬融曰:七十曰耋。[釋文]  鄭康成曰:艮爻也。位近丑,丑上值弁星,弁星似缶。詩云,坎其擊缶。則樂器亦有缶。[詩疏]  又曰:大耋謂年踰七十也。[禮記疏] 王肅曰:八十曰耋。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釋文]突,徒忽反,王肅唐屑反,舊又傷骨反,《字林》同,云暫出。[按]唐石經棄作弃。 【集解】鄭康成曰: 震為長子,爻失正又互體兌。兌為附決。子居明法之家,而无正,何以自斷其君父不志也。突如,震之失正,不知其所如。又為巽,巽為進退,不知所從。不孝之罪,五刑莫大焉,得用議貴之辟刑之,若如所犯之罪。焚如,殺其親之刑。死如,殺人之刑。棄如,流宥之刑。[周禮疏]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 [釋文]出,如字,徐尺遂反,王嗣宗敕類反。涕,徐他米反,又音弟。沱,徒河反,荀作池,一本作沲。若,古文若皆如此。 戚嗟若,吉。 [釋文]戚,千寂反,《子夏傳》作嘁,嘁子六反,咨慙也。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釋文]離王公也,音麗,鄭作麗,梁武力智反,王嗣宗同。 【集解】王肅曰:麗王者之後,為公。[釋文]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釋文]「王用出征,以正邦也」,王肅本此下更有「獲匪其醜,大有功也」。 ===========================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 漢代的京房、鄭玄, 魏晉時代的王弼, 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 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 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六十四卦 ============== 64每一雙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 伏羲氏所創先劃出三畫的爻, 再推出8卦(乾)、(坤)、(震)、(離)、(巽)、(坎)、(艮)、(兌)。 ================== 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相继为天下共主。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蒹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立,淫水涸,冀州平,狡龙死,颛民生。” 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有共工与祝融之战,共工被颛顶打败,一怒之下用头撞断支撑天盖的擎天柱, 使西北天破裂,东南地塌陷,造成天火和洪水灾害。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五色石冶炼成饼状物,用以补天和补地。 由于这位女神补好了天地,使得天地之间恢复了原来的美丽, 也使这次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拯救,并能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有了以后的美丽世界和人生。 ================== 6366级台阶稳稳上升,从山脚直通泰山玉皇顶。在古人眼中,这里是直接能与天对话的地方。 巍巍泰山拔起于平原、丘陵之上,立于东海之滨,是东方最高的山。 东方主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为五岳之宗,又名岱宗。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 除去地理造化之外,泰山的显赫与历代帝王在泰山进行的一种旷世大典密不可分。  大家都知道泰山很有名,但大都不理解它爲什麽那麽有名。 衡量一個人,一個事物,一本書,一個名勝,我們衡量它的名氣大小,依據是什麽? 按照西方的說法,可以用慣用語的數量精確衡量。 中國的慣用語是成語。有關泰山的成語之多,在中國無第二個地名可以與之相比,僅直接出現泰山的成語就有: 安如泰山,穩如泰山,重于泰山,泰山北鬥,泰山壓卵,泰山鴻毛,泰山壓頂,泰山梁木,泰山其頹,螞蟻搬泰山,有眼不識泰山,人心齊泰山移,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不勝枚舉的泰山成語體現了泰山是無可取代的華夏民族亘古不變的精神家園。   成語說“有眼不識泰山”。爲什麽這樣說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泰山所負載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人說“泰山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的縮影”。有人說“泰山文化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形象的代表”。有人說“泰山是個大文物”。有人說“泰山是地球演進的見證”……我想說,泰山是個大天壇。   我們都知道北京的故宮很大,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壇比故宮大得多。故宮那麽大,面積不到天壇的1/3。 皇帝在故宮裏是頤指氣使,但到了天壇,與故宮裏面的皇帝簡直判若兩人。爲什麽?天壇是祭天的地方。皇帝憑什麽獲得這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爲他是天子。但天壇的存在才500多年。而千年以前、或許是萬年以前,帝王舉行國家級祭天的儀式,幾乎都是在泰山舉行。 泰山就像是一個大天壇。爲什麽古人選擇在泰山祭天呢?   神山、家山作祭壇。 1.先從“昆侖”說起   翻開《山海經》、《淮南子》等古老的書籍,總是能看到一座神奇而神聖的大山。它是神靈之宅、吉祥之地、紫氣之源、萬物發育之所在。它叫“昆侖山”。這個“昆侖山”在哪裏?是今天中國西部的昆侖山嗎?抑或是別的什麽山呢?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二十多年前,著名學者何新在他的《諸神的起源》一書中提出:“昆侖山”就是泰山。目前多數中國大陸學者都贊同何新的這一觀點。   我不贊成何新說泰山就是“昆侖山”。因爲中國上古典籍對“昆侖山”的描述來自古代神話,任何神話都包含大量虛幻的杜撰。就像我們不能說玉皇大帝就是某某人一樣,很難說“昆侖山”就是哪座山。當然,任何神話都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依據現實的虛構和想象。何新和衆多專家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得出另外一個結論:“昆侖山”是蒙昧時代的中國先民依據泰山引發的神話想象。   泰山不光是中國最著名的神山,還是中國最著名的“家山”。什麽叫“家山”?山東省圖書館的老館長王獻唐先生是研究上古文化的大家。他的研究告訴我們:泰山地區實爲“中華原始民族之祖國”。黃帝、共工、祝融、颛顼等18個部落都曾生活在泰山周邊地區。泰山是他們的家。經考古發現,泰山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幾百處。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泰山周邊的這些文化遺址形成了完整譜系的五個發展階段: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在中國現有的全部考古發現中,一個狹小的區域能形成中國史前文化完整序列者,只有泰沂山區。這足以證明:泰山地區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它是這個古老文明從未斷裂的見證。 2.神山崇拜與家山崇拜   不能說泰山就是“昆侖山”,但可以說泰山是中國最著名的神山。神山就會出現神山崇拜。遠古先民在大自然面前是十分渺小的。他們崇拜自然界的神靈是要與自然溝通,要獲得神靈的力量。最初的泰山崇拜源于自然山川崇拜和敬天儀式。後來,各部落首領的泰山會盟,特別是封禅祭祀活動,強化了官方和民間的泰山崇拜。在我們祖先看來,泰山既是一座天堂之山,又是一座地獄之山。泰山既主生又主死。泰山有一座輔山叫梁父,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魂歸梁父”之所。傳說,上古的有虞、陶唐、夏、商、周之祖均葬于泰山。雖然學界對上古傳說中的地點多有分歧,但黃帝族及其一脈具有泰山故鄉情結,似乎沒有太大的爭議。軒轅黃帝及其子孫始終把泰山視爲本族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園家山。所以,他們無論走到哪裏,客死他鄉,都希望自己的遺體葬在泰山。隨著後世子孫越走越遠,將靈榇運回故土越來越不現實,但是由文化習俗形成的“木高千尺,葉落歸根”的觀念,對他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們仍希望自己的靈魂與祖先的靈魂相伴,歸泰山神管轄,于是才有了“魂歸梁父”的理念。 3.泰山始終吸引著中國曆代帝王的目光   《管子》中說:“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包括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颛顼、帝喾、帝堯、帝舜、大禹、成湯、周成王等,這些人幾乎囊括了傳說中所有史前最傑出的政治領袖。自有正史以來,中國有影響的政治家大都來到泰山。僅皇帝就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十多位帝王先後到泰山封禅祭祀。還有一些帝王雖然沒有到泰山拜祭,但表現出極大的恭敬,或對泰山神稱號的加封、诏封或改稱;或一而再、再而三准備到泰山封禅,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未能成行。因爲在古代中國帝王眼裏,泰山是關乎生死、關乎尊卑、關乎交替、關乎天道、關乎風調雨順、關乎國泰民安、關乎至高無上、關乎江山永固的神山,豈敢不對它頂禮膜拜?地球上只有這一座山,始終吸引著一個古老大國最高當權者的目光。 泰山封禅與封建中國的皇權文化 1.封禅的特權   什麽叫“封禅”呢? 在泰山上築一個土壇進行祭天儀式,報上天之功,稱爲“封”。 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報大地之功,就叫“禅”。 凡是所謂“受命于天”的帝王,爲答謝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積土爲壇意味著增泰山之高以祭祀天神,報答上蒼的功績;到泰山附近的小山丘上堆積泥土,來增加地的廣厚以祭祀地神,報答厚土的功績。這就是封禅,中國曆代帝王狂熱追求的最高國家祭祀大典。其實,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和迷信造就的特異現象。   我們的先民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他們渴望得到神的力量。于是,他們在選擇最接近上天的地方舉行祭祀儀式,表達他們的心願。誰來主持這個表達呢?當然是他們的領袖。這個在泰山上主持祭祀的人獲得了一種特權,只有他能聯系世俗世界和神聖世界。封禅使政治領袖成爲唯一能夠溝通人與天的人,他作爲“受命于天”的身份和世俗世界臣民領袖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類似這種有特權的人,世界很多民族也有,可是他們的權利有其他力量約束,至少神權可以限制王權,當然後來還出現了“法”等其他的力量來約束和監督皇權,中國卻沒有。泰山封禅非但沒有限制反而強化了這種最高權力。   2.以秦始皇封禅爲例   秦始皇統一天下不久就到泰山封禅了。封禅前他先找來齊魯兩地的博士、儒生開了一個“專家咨詢會”。封禅對于秦始皇來說有兩個問題,一是合理性,二是合法性。合理性是他封禅的資格。秦始皇深知被征服的六國不服,他統治的資本還不夠。他需要向世人打出奉天承運的旗號,強化他統治天下的合理性。封禅的規範是合法性問題。所以秦始皇向當地博士儒生虛心求教。此刻,秦始皇多麽希望這些博學之人爲他提供一個高規格的封禅禮儀方案,熱熱鬧鬧、排排場場地讓上面的天父和下面的子民都接受他這個千古一帝。可是,這些話他自己不能說。偏偏這幫書生又不識趣。秦始皇只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封泰山,又擔心禮數不符被人懷疑封禅的合法性,因此封禅儀式過程秘而不宣。   表面來看,秦始皇的封禅,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帝國的誕生與泰山成爲江山一統的象征聯系了起來。其背後是:皇權求助于神權——神權使皇權得以強化。爲什麽說秦始皇就是要通過神權來鞏固他的絕對權力?他是以統一後天下共主的身份來到泰山,來到天神面前他獲得了受命于天的資格。也就是說,統一六國後他只是擴大了的秦帝國的王。隨著泰山封禅儀式的完成,他實現了一個華美的轉身,搖身一變,成了上天賦予權力的合法統治者。   3.皇權借助于神權,神權強化了皇權   泰山是帝王的舞台,封禅在封建中國的政治系統中既是正統地位的標志,還是昌平盛世的標志,是四海賓服的標志,是豐功偉業的標志。泰山給曆代帝王增添了神秘的權威;封禅告祭又把泰山擡到了無比神聖的高度。後來,封禅成了一種中國皇權的象征。在封建中國借祭祀天地完成對皇帝的崇拜,也就是借機實現對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崇拜。慢慢地,泰山封禅就不斷強化這種皇權意識形態。所以,研究封禅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中國封建文化意識形態裏面一些深層的東西。泰山封禅生産這種權力關系,更能再現這種權力關系。 泰山獨尊:政統和道統的結合 1.漢武帝的創造   封禅在古代中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禮儀形式。在這個完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漢武帝。漢武帝不滿足于自己禦駕親征、開疆拓土的曠世武功,他還要塑造自己制禮作樂的形象。在泰山封禅問題上,他要有自己的文化創造。戰國百家爭鳴以來,中國有很多不同的學說,後來他和董仲舒最後選擇了儒家文化,即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的封禅同樣借助于儒學。   對于封禅資格問題,漢武帝重新明確了封禅泰山的三個條件。更重要的是他用儒家學說對以往的封禅儀式進行了裝飾性的發揮。他封禅用的什麽巡狩、明堂、社稷等都來自儒家文獻。漢武帝用了這些東西裝飾了他的封禅。這不僅在形式上,更在心理上逐漸征服了中國的儒家知識分子。這次封禅是儒家意識形態對政治的滲透,更是政治對儒家學說的利用。漢武帝以既符合正統,又符合道統的自制禮儀開創了漢家封禅。或者說,漢武帝封禅是封禅禮儀儒家化的開始。 2.封禅:古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象征   過去封禅是人家皇帝的事,和別人沒關系。漢代以後因爲它儒家化了,就是大多數讀書人的事了,甚至是大多數臣子的事了,大家都關心了。過去它只不過是一個祭天的宗教儀式,後來它是一個肯定權力的政治儀式,再後來呢它又是一個文化儀式,因爲儒家的參與。神聖的山,神聖的權力,神聖的思想文化,結合在一起了。 泰山由于封禅名氣更大了,更加神秘了;封禅由于泰山,也更加神聖了。如果說秦始皇的封禅是政權借助于神權,那麽漢代封禅則是權力政統借助于思想道統。漢代封禅禮儀儒家化的過程,是政統與道統逐漸融合的過程。政統是統治權力的至高無上,道統是思想文化的至高無上。泰山封禅把這兩個至高無上的東西緊密結合在一起,最終使得泰山在封建中國的禮教文化系統中占居最高的位置,形成了千古獨步的一個曆史文化現象。同時,政統與道統的結合還形成了一套與之相關的封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信仰體系。具體說來:封禅的資格是對封建中國最高權力地位的肯定;封禅的內容體現了封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信仰體系;封禅的過程是古代帝王象征性的意識形態話語實踐。再加上精英文化強化了泰山的道統地位,使得泰山取得了無與倫比的獨尊地位。可以說,一部泰山封禅、祭祀的曆史,既是一部濃縮的封建中國政治史,又是一部濃縮的主流意識形態發展史。 ======================================== 詩經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題目沒有內容,實際只有305篇。 內容分為風雅頌三種 《風》160篇 是指各國的民歌,就是當時(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 豳)15個地區的風土歌謠 《雅》105篇 有大雅、小雅,為朝廷的宴歌樂章。小雅是宴饗樂歌,大雅是朝會樂歌 《頌》40篇 分周頌、魯頌、商頌,以祭神、祀祖先的樂歌為主 詩經的寫作方法是採取賦、比、興 賦→是鋪敘,直陳其事 比→是比喻 興→是托物起興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