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歐特雲

八○年代,那時天文學界對冥王星的起源有套完整而淒美的說法: 冥王星原本是海王星四顆衛星中的一顆,有一天,一個外來大型天體從海王星近處擦身而過,瞬間就把第一顆衛星帶走了, 第二顆衛星受到拉扯,脫離了海王星的重力場,進入了繞太陽的軌道,就是今天的冥王星; 第三顆衛星距離稍遠,拉扯到一半又掉隊回頭,但方向反過來繞行海王星,就是今天海王星逆向公轉的衛星崔頓(Triton); 第四顆衛星距離最遠,受到微弱拉扯,將繞行海王星的軌道扯成了一個細長的橢圓,就是今天海王星的大橢圓軌道衛星奈瑞德(Nereid)。 一個簡單理論,同時解決了海王星兩個衛星和冥王星的身世之謎,這是多精采的理論啊! 但到了九○年代中期,天文學家發現了海王星軌道以外,有數以千計的小型天體環繞太陽運行,統稱為「古柏帶」,冥王星不過是古柏帶天體之一! 原先的精采理論就成了一個荒誕有趣的笑話,常常被拿出來彰顯人們所提天文理論的脆弱與一廂情願。 從九○年代中期開始,古柏帶天體一一現蹤,天文學家就給了評語:「冥王星其實不是行星中最小的,而是小行星中最大的!」 的確,月球直徑將近3500公里,冥王星還沒有月球大! 2005年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古柏帶天體UB313(Eris「鬩神星」),一開始不知道它確實多大, 但在2006年用了哈柏望遠鏡做了初步測量,發現UB313直徑約為2600公里,超過了冥王星的2300公里, 這下麻煩了,天文學界不得不誠實面對一個久懸的問題:「行星如何定義?」 2006年八月,國際天文聯合會在捷克布拉格召開大會,主軸之一就是要解決冥王星的地位問題,有三個選項: (一)增加三個行星,包含小行星帶中最大的穀神星Ceres、冥衛一凱倫Charon和UB313 Eris,讓行星數量增加到12個; (二)所有圓的都算!行星數量瞬間暴增到63個; (三)移除冥王星,行星數降為八個。 第一個提案顯然鄉愿,討好美國人,1781年英國人發現天王星,1846年法國人發現海王星,好不容易美國人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又要把它幹掉? 第二個提案簡直荒唐,我看到就開始同情小學生,六年要背63個行星? 還好與會的天文學家睿智果決,通過第三案,直接將冥王星降為矮行星,從此讓我們上課講太陽系變得容易許多! 但這作法讓許多人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尤其那些冥王星在他命盤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 後來經仔細測量,發現Eris鬩神星直徑2326公里,Pluto冥王星2370公里,但也無法改變既成事實,兩個天體都被歸類成「矮行星」! 這也連累了今天的主角「新地平線號」太空船,2006年它風光出航,是艘「行星探測太空船」,還沒走多遠就被降級為「矮行星探測太空船」! 話說回來,我們對太陽系的瞭解不斷更新,不過300年前,人們只知道有金木水火土,那時天王海王冥王早已存在,人們只是看不到! 那今天這八個行星的架構還可以維持多久?有人說,從海王星以外的古柏帶直到太陽系邊緣的歐特雲,應該還有十萬個行星層級的天體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