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理念

宗教:出自中国佛教禅宗要典(五元灯会)中,宗教一词出现, 比如卷二 圭峰宗密禅师 中有: 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士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 --------------- 理念 - 基本理念:  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称之为:理念。如:人生理念、哲学理念、学习理念、时空认知理念、成功理念、办学理念、推销理念、投资理念或教育理念等等。  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如:  在人生理念中,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灾。”“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理念 - 理念的特性:  区域性:任何的理念都有自己的局限,也就是说,每一理念都存在着自己固有的适应范围。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可以适应多个范围。  概括性:理念的形成,是我们对现象之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这种认知具有概括的广度和深度。概括性越高,认知的信息内容就彰显越丰富。  客观性:如果我们要对客观现象的本质或特征有整体性的诠释,就得有其相对应的客观程度,  间接性:理念是人类凭借自己的语言形式来对客观现象进行的诠释,是在感觉格式化后之基础上建立的。  逻辑性:诠释现象的信息内容,反映出理念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表明理念中陈述的现象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形式,并按着一定的方法在进行。  深刻性:理念,是经过人类的思考活动,进行信息内容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类情感格式化里,生成了一种认知过程的突变,产生了观念、概念或法则——抓住了现象的本质,以及整体与内外的联系。  灵活性:理念的灵活性是指对语法、概念或语言格式之用法的灵活程度。等等。 理念 - 原意 “理念”一词译自希腊语ideo,英语拼写为idea,原意为“图画”“模型”。在西方哲学里,泛指思想或表象。 《辞海》(1989年版)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 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 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 理念 - 引申义 今天人们使用的“理念”一词,意义早已与它在哲学中的含义相去甚远。 如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的“企业理念”为“竞争赢得市场,融合创造力量,诚信铸就品牌,服务编织未来”。 这里的“企业理念”可以理解为“目的”或“目标”。类似这种意义和用法的“理念”还有“办学理念”“投资理念”“教育理念”等。 现在,“理念”又有了许多新的引申义: 其一,构想、创意;(参看示例①) 其二,信仰、信念;(参看示例②) 其三,看法、态度。(参看示例③) 理念 - 示例 ①不断创新城市文化理念。(《江南时报》2004年5月2日)这个“理念”可看作关于创新城市文化的一种构想和创意,它对传统的观念有所更新,有所突破。与此相近的还有足球理念、设计理念、绿色理念等。 ②宋美龄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新民晚报》2003年10月25日)这种“理念”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所持的一种坚定的信仰或信念。像佛学理念、司法理念、政府理念等都属于这一意义范畴。 ③保护健康和尊重生命正逐步成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理念。(《解放日报》2003年12月26日)这里的“生活理念”指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态度。类似这种意义的还有消费理念、价值理念、娱乐理念、艺术理念等。 理念 - 西方理论 “理念”属于西方哲学史的重要范畴。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 “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义是见到的东西,即形象。 柏拉图排除这个词的感性意义,用来指理智的对象,即理解到的东西。他认为变化不定的个体事物,其所以相对地具有某种性质,只是由于模仿或分有离开个体事物而绝对存在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美本身,即美理念。全部理念构成一个常住不变的理念世界,存在于事物世界之外。理念有不同的等级,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是指一种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的精神实体,并非主观的意念,所以也有一些学者把它改译为“理式”、“理型”、“相”。 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但认为客观的理念并不与事物分离,而与质料相结合,存在于事物之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念,一般译为“形式”。 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理念称为共相。 讨论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共相有三种存在: ①存在于事物之前,作为神心中创造世界的蓝图; ②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 ③存在于事物之后,作为人心中的概念。 其中第二种仍然保持亚里士多德“形式”的意义, 第三种成了主观方面的思想。 作为思想的理念与作为客观存在的理念,意义有所不同,一般把前者译为“观念”。 观念的来源问题,是17~18世纪西方哲学研究的重心。经验论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唯理论承认感性观念来自经验,但认为这类观念没有普遍性、必然性,不能成为可靠的科学知识,因此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另一类普遍、必然的观念,这些观念不能为经验所提供,只能为理性自身所固有,称为“天赋观念”。 18~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重新规定了“理念”的含义。 I.康德把唯理论者作为逻辑范畴的“天赋观念”归结为知性的“范畴”,视为经验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把另一些超越经验的概念称为理性的“理念”,认为理念虽不能用范畴加以规定,却是理性必须设定的理想。 他还把理念划分为纯粹理性的理念和实践理性的理念。 纯粹理性的理念有:灵魂、世界、上帝; 实践理性的理念有: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魂不死。 G.W.F.黑格尔则把逻辑范畴客观化,认为在一切事物存在之先,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无人身的思想、理性或精神,他称之为“理念”。 它经过“存在”、“本质”、“概念”三个阶段的发展而为“绝对理念”。 这一逻辑理念再外化为自然,复归为精神;精神就是自在自为的理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