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中式逾越节
中式逾越节晚宴——菜品是豆腐竹笋汤、蒸鱼和大盘的炸蔬菜蘸芥末酱——过后,16岁的李芃霖从自己坐的主桌座位上举起一杯以色列葡萄酒,沉静而流畅地念出中文版本的希伯来祷文。
席上有大约50名宾客,包括当地的几名政府官员。他们齐声唤出“阿门”,喝下一点点酒,身体自觉地左倾。有些人戳了戳因为不熟悉犹太习俗而忘记倾斜的邻座。
这是一个非典型场景里的非典型一幕:中国人在庆祝犹太人的逾越节,而这个节日纪念的是3000多年前以色列人摆脱埃及的奴役。
这是中部城市开封的一家酒店的宴会厅,因为即将举行婚礼而装饰着紫色的花环。周五晚上,犹太后裔聚集于此参加传统的逾越节晚宴,讲述出埃及的故事。两天后,便是中国人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按照传统,人们会在此时拜访家人的墓地,寄托哀思。而在这里,犹太后裔的相聚是为了纪念更古老、更遥远的祖先。开封的犹太群体有约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出人意料地得以复兴。让这一现象更显突出的是,中国政府似乎报之以宽容的态度,而犹太教并不在政府认可的宗教之列。
开封有八个家族宣称可以将血统追溯到12世纪迁居至这片富饶之地的一小群西班牙系犹太人。那时候,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丝绸之路上繁华的中心城市。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异族通婚、同化和孤立让他们人丁渐稀。开封的犹太会堂遭到水火的反复损毁,19世纪50年代的洪水过后再未重建。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压制了宗教活动残存的任何痕迹。
近年来,美国和以色列的犹太访客及相关组织来到开封,寻找古代犹太定居者的踪迹、援建了一座小型的犹太社区中心,并资助了当地的15人移民以色列。中国政府对此予以接受的大背景是,以色列与中国正积极寻求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包括在开封。
在周五的逾越节晚宴上牵头祷告的李芃霖表示,他是在利用犹太传统的复兴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广阔的当代世界。
他说,研习《摩西五经》让他得以了解开封以外的世界,超越古板的中国教育体系。“我在学校学老师要求的那些东西的时候,就像是关在了一个大房子里,”他说。“但我可以把这些当成一扇小的窗口,去看看外面的生活。”
对他而言,逾越节的故事尤其能与中国人产生共鸣。“我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情况,想象那些犹太人逃离埃及法老控制的情景,”他说。
开封犹太人对自己的血统颇为自豪。一些人在研习《摩西五经》并在家门口放置传统的门框经文盒。“我想要女儿在犹太文化下长大,”李芃霖40岁的堂兄李玮说。他在投资当地的建筑项目,喜欢用希伯来语的名字大卫(David)。“我们毕竟是犹太人,所以当然会有这种想法?”
他的女儿今年5岁,和其他三个孩童一起被选中演唱《马尼什坦拿》(Ma Nishtana)。这首歌的大意是询问逾越节的夜晚为何与其他所有的夜晚有所不同。
逾越节宴席上的礼仪用书《哈加达》(Haggadah)的中文版由皈依犹太教的台湾裔美国人叶亦伦(Barnaby Yeh)编写。他工作的地方叫做中华-犹太研究所(Sino-Judaic Institute),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犹太群体。叶亦伦自2013年起定居开封。去年12月,他得到了一批17世纪开封宗教文献的微缩胶卷扫描件,尽力将相关的希伯来文翻译成了中文,从而为当地的犹太后裔编撰了一本新的《哈加达》。
“我觉得,让他们有一种自己的祈祷礼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说。
在周五的晚宴中,每张餐桌上都放着盛逾越节菜肴的盘子,里面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用红枣泥替代赫罗塞思(由苹果、坚果等调制的糊状食物——译注),用当地味苦的蔬菜替代象征奴役之苦的苦菜。虽然从以色列经由北京运来了大量逾越节薄饼,但35岁的郭研回想起了以前犹太食物更加匮乏的日子。郭研的希伯来语名字为埃丝特(Esther)。
“过去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薄饼,”她说 。“我们每桌只有一张薄饼,还要10个人分。”
晚宴的部分预算用于邀请邻县兰考县李氏家族的五名成员,兰考县大约有100名犹太后裔,但其中大部分人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犹太文化。
75岁的农民李发亮(音)是兰考县的一名居民。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逾越节晚宴期间,他透过厚厚的方框眼镜盯着《哈加达》手册。
“感觉像是在做梦,”他在晚宴结束后表示,听起来他在得知自己与这段历史的联系后感到有些茫然。他带走了一份小册子的复印本,拿给无法参加晚宴的亲属翻看,还有新的无边便帽,他觉得这顶帽子“非常漂亮”。
虽然中国政府对宗教事务严加管控,但逾越节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支持,他们认为犹太教的复兴会给该市带来财政、文化效益。
“因为只有开封有犹太人,这是一个特例,”参加逾越节晚宴的财务官员王祥轩说。“政府知道这一点,而且非常支持。在这里,犹太教的问题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历史问题。”
王祥轩表示,市政府已经开始就保护、重建犹太遗址进行讨论,包括已经损毁的犹太教堂。
他说,“我们可以将开封变成小以色列,这有利于发展经济。”他还表示,官员们也在考虑重建犹太社区中心和博物馆,那里会有一座犹太教堂,一个图书馆,一个幼儿园和一个犹太快餐店,但菜单仍是一个谜。他说,“我们不知道犹太人吃什么。”
谁来为建设项目买单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计划进行交涉的开封犹太人表示,他们希望当地政府会负担费用,以鼓励以色列投资。去年,以色列与中国签署大量协议,以加强经济关系。在其中的一个项目里,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和清华大学开展合作,耗资3亿美元(约合18.5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设立一个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以色列还将一个高速铁路项目交给了一家中国公司,另一家中国公司最近获得了在以色列海法运营港口的权利。
40岁的金广忠表示,他认为以色列在开封的投资会促使当地政府建设犹太中心,“因为他们都认为以色列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家,充满善意,而不是一个老是打仗的国家。”金广忠的女儿在以色列生活。
很多参加逾越节晚宴的人认为,前一天庆祝犹太教节日,第二天过清明节,这并不矛盾。在第二场晚宴,也就是周六晚间在私人住宅举行的逾越节家宴中,46岁的葛慧娟表示,尽管她不是犹太人,而且已经与犹太丈夫离婚,她仍旧觉得女儿应该发掘自己所继承的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这非常重要。
“我们在几年前才知道女儿有犹太血统,”她边说边将戴着的佛像金饰塞到衣服里,因为她注意到金饰引起了注意。“现在,我们当然应该庆祝两种文化的节日。”在一个周日下午,大卫·李(李玮)带着四名外国人来到了祖父母的墓前,那里距离该市半个小时的车程。李氏或列维(Levi)家族的石质墓碑非常简单,周围摆有塑料花,还有之前的拜访者所烧纸钱的灰烬,碑文刻有中文和希伯来语。
一名来自耶路撒冷的说希伯来语的美国人念诵祷文纪念逝者时,李玮投去赞许的目光,这些祷文源于开封的古老手稿。墓碑中间有一个金色的大卫星,两边是他祖父母的黑白照片。
“逾越节和清明节并不冲突,”他说。“都是为了纪念祖先——非常类似,只不过方法不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