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信經credo

1. 使徒信經12條 早期教會的傳說,當12使徒於將分散四方,傳福音於天下萬邦之際,為求各人所傳講的與所教導的一致,便由每一使徒各貢獻一句,湊在一起,便成了使徒信經。 但在歷史上,這個使徒信經的名稱要到第八世紀纔有,而內容上亦隨時代之需要而有變動或增加,所以這12使徒合寫之傳說,不足以採信。 第四世紀所記載之使徒信經繙譯於下,括弧內則為後來加添之句,是第七世紀之後所流行的版本。 一、我信神,全能的父(天地之創造者)。 二、我信耶穌基督,神的獨子,我們的主; 三、祂由聖靈(懷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 四、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祂被釘十字架,(死了),也埋葬了,(祂下到陰間); 五、第三天祂從死人中起來; 六、祂升到天上;坐在(全能的)父(神)的右邊; 七、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八、我信聖靈; 九、神聖(大公)教會;(聖徒交通); 十、罪得赦免; 十一、身體(或肉體)復活; 十二、(並且永存的生命)。 1 Credo in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2 Creatorem caeli et terrae. 3 Et in Iesum Christum, 4 Filium eius unicum, Dominum nostrum, 5 qui concep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6 natus ex Maria Virgine, 7 passus sub Pontio Pilato, 8 crucifixus, mortuus, et sepultus, 9 descendit ad inferos, tertia die resurrexit a mortuis, 10 ascendit ad caelos, 11 sedet ad dexteram Dei Patris omnipotentis, 12 inde venturus est iudicare vivos et mortuos. 13 Credo in Spiritum Sanctum, 14 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 15 sanctorum communionem, 16 remissionem peccatorum, 17 carnis resurrectionem et vitam aeternam. 18 Amen. 2. 尼西亞信經13條(主後325年) 康士坦丁選了東都附近的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的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有318位各處的主教出席,會議由康士坦丁大帝親自主持。 到了381年,羅馬皇帝提阿多修(Theodosius)在康士坦丁堡開第二次的大公會議,判定亞流派、亞波里拿留派、抗靈派為異端,並肯定325年所通過的尼西亞信經,為了要補上對付異端的聲明,就以耶路撒冷教會所用的信經為本,加以修改補充,而產生了今日所通行的尼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 括弧內為康士坦丁堡會議所加添之辭: 一、我信獨一的神,全能的父,天地和一切有形無形之物的創造者。 二、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神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出於神的神,出於光的光,出於真神之真 神,被生而非受造,與父同質;萬有都是藉祂而被造; 三、祂為了我們人類和我們的救恩,從天降臨,由聖靈並從馬利亞成了肉身,而為人; 四、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被釘十字架,受難,也埋葬了; 五、根據聖經,第三天祂復起; 六、並升到天上,坐在父的右邊; 七、祂將帶著榮耀再臨,審判活人和死人;祂的國度必永無止盡。 八、我信聖靈;(主,並賜生命者;從父而出;與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藉眾先知說話。 九、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十、我承認使罪得赦免的獨一浸禮; 十一、我們盼望死人復活; 十二、並來世生命。) 十三、但是有人說,「曾有一刻祂不存在」,「在祂出生之前,祂不存在」,「祂是從空無中所產生的」,也有人斷言神子是出於另一個位格或性質,或是受造物,或是會變的,或是能被改變的,這些人都被大公使徒的教會所咒詛,要被逐出教會。 381年康士坦丁堡大會之後,屬亞歷山太學派的亞波里拿留對基督人性的論點被定為異端,而一場因為不同解經看法引起的神學戰爭已在醞釀, 加上政治上的爭權奪利,使整個基督教圈子裏風起雲湧,暗潮堆砌,終於在428年爆發了神學戰爭。 涅斯多留(Nestorius)與亞歷山太的區利羅(Cyril)是這場戰爭的主要人物,他們所代表的安提阿(Antioch)學派和亞歷山太學派, 對於神性與人性在耶穌基督身上究竟以何種方式存在的見解,產生了正面的衝突。 安提阿學派以字面解經方式,注重耶穌人性的歷史性質,來探討神人二性的問題。 他們主張神聖的「道」住在一個與亞當相似,並且完全的人性裏面,只是沒有罪,神性和人性在耶穌裏面聯合共存,此兩性在這聯合裏沒有改變,也沒有混淆,此一論點被稱為「道-人」基督論。 涅斯多留用了「聯合」(union)這個字來形容,但他刻意描述神人兩性的分開,而使用「連接」(conjunction)來強調耶穌裏面的兩性。以此論點來看當時教會中普遍敬拜推崇馬利亞一事,將她封為theotokos,意為「生神的」或是「神之母」,涅斯多留就高聲抗議了。涅氏於428年擔任康士坦丁堡的宗主教,立刻公開譴責這件事。他說馬利亞只是一個被造的女子,而神是無始無終的創造者,怎能說神是馬利亞所生的呢?最多只能稱她為「人之母」,或是「基督之母」,耶穌的人性從馬利亞而來,基督是指那具有神人二性的耶穌,所以用這兩個名號來稱呼馬利亞比較合式。 沒想到涅氏的論點立刻遭到亞歷山太的區利羅猛烈抨擊。 亞歷山太學派提倡寓意解經,以「道-肉體」之說來看耶穌,強調神人二性的聯合,不注重兩性的分開,他們認為涅氏過於強調兩性的分開,而導致耶穌裏面有兩個衝突的人格,會產生出兩個子的嫌疑。所以區氏認為神性與人性既是如此的聯合為一,耶穌既是神也是人,那麼馬利亞生了耶穌,不就是生神的麼?所以稱呼馬利亞為「神之母」,是理所當然的了。何況當時,許多信徒已將一些殉道的信徒提升到高人一等的「聖人」;而眾望所歸,懷耶穌九個月的馬利亞就更當受到尊敬了。按照亞歷山太學派的推理,以及前一世紀教父們已公開尊稱馬利亞為「神之母」,那能容得唱反調的安提阿派來大放厥辭?亞歷山太的區利羅就理直氣壯的駁斥涅斯多留,曲解涅氏的見解,指控他違背聖經和教父們的傳統,犯了罪大惡極之過,因為他不認馬利亞為「神之母」,而且還褻瀆在耶穌裏有兩個不同的子,甚至散布嗣子論的異端。區利羅並利用政治手腕,上書一些權要人士,並於431年所召開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趁著其他同情涅斯多留的主教尚未到場,就猛烈抨擊涅氏,通過決議,定罪並放逐涅斯多留。 孰知,此一事件的真正導火線乃是區利羅背後的政治野心,他不滿安提阿學派的涅斯多留被擢升為羅馬帝國東都的主教。 亞歷山太學派與安提阿學派已對峙多年,區利羅深恐涅氏當了這「第二羅馬」的康士坦丁堡主教,會使安提阿學派飛黃騰達,乃不擇手段,加以打擊。 以弗所會議之後,不少同情涅斯多留的主教與信徒,也相繼被逐,逃往波斯,為當地教會帶來復興,並且向外廣傳福音, 於第七世紀唐朝時代,來華傳教,史稱「景教」。 一面大公會議本身加添了聖經之外的東西,不畏啟示錄裏的警告; 另一面他們卻禁止別人教導與信經不同的信仰,卻沒有禁止與聖經不合的信仰。 信經被高舉,超過了聖經,大公會議的決定比神的話更有權威,而傳統竟然比聖經的教訓更重要了!? 431年以弗所大會之後,意見紛紛,區利羅雖然高唱兩性聯合,卻無法脫出亞波里拿留的色彩, 於是歐迪奇(Eutyches)想要維護基督兩性的合一,就題出他的看法。 他認為耶穌雖是從二性而出,但是耶穌的人性被祂的神性吞滅了,「祂的人性就如同一滴蜂蜜溶化於汪洋大海之中」,在聯合之後,祂只有一性, 而且歐迪奇(Eutyches)更進一步認為,耶穌的神人二性在調和(mingling)之後所產生的,是與原來神性或人性都不相同的第三性。 這種看法與基督的救贖相矛盾。 因為基督若沒有與人相同的人性,怎麼能救贖人類呢?若基督裏的神性不是永恆、神聖的,祂的救贖就沒有永恆的價值了。 奧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use filioque[從父和子] 在447年,Toledo會議支持從父和子而出。 所以在448年於康士坦丁堡召開的豫備會議,歐迪奇被定為異端。 但歐迪奇不甘示弱,他說服羅馬皇帝提阿多修二世(Theodosius II),在449年於以弗所另開會議,會議由歐迪奇派控制,強行平反歐迪奇,定罪免職所有支持基督二性之說的人士,史上稱這次會議為「強盜會議」。 羅馬主教大利奧(Leo the Great)寫了他著名的教義書信《大卷》(Tome),派了三位代表赴會,卻被阻止在會中發表宣讀。 不到一年,皇帝墜馬而亡,繼任之皇帝瑪昔安(Marcian)與皇后都同情基督有兩性的教義, 於451年在離康士坦丁堡不遠的迦克墩,召開史上4th大公會議,有500+位主教列席。 下列一段宣告: 「因此,我們追隨聖教父,承認獨一,也是同一位的子,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也都同意教導: 這一位子在神性上是完全的,在人性上也是完全的;是真神,也是真人; 祂有理性的魂,也有身體,關於祂的神性,祂與父同質,而祂的人性,則與我們同質,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 就祂的神性來說,祂是在萬古之先為父所生;就祂的人性而言,這同一位在此末期,為了我們和我們的救恩,由童女馬利亞-神之母所生。 這獨一,也是同一位的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在祂的兩性中, 不混亂inconfus,不改變immutabilitan,不能被分割indivise,也不能被分開inseparabilitan,兩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被破壞, 相反的,各性的特點被保存,會合於一個身位(person)和一個位格(hypostasis)裏,沒有被分開或被分裂成兩個身位, 卻是獨一也是同一位子,是獨生神,是道,是神,是主耶穌基督, 正如古代的先知,和主耶穌基督自己所教導我們關於祂自己的,也是我們的教父藉著信經所傳給我們的。」 亞他拿修信經 ( The Athanasian Creed ) 一、凡願意得救的人必須持守真正大公信仰。 二、若不完全或不純正地持守的人,必永遠沉淪。 三、真正大公信仰就是:我們敬拜在三個位格中的一位上帝和在一位上帝中的三個位格。 四、上帝的位格不混亂;衪的本體(譯註:或說「本質」。)也不分割。 五、因為聖父是一個位格,聖子是另一個位格;聖靈又是一個位格。 六、但聖父聖子聖靈同是一個神聖本質(譯註:或說「同是一位上帝本質」。),有同樣的榮耀和威嚴。 七、聖父如何,聖子也如何,聖靈亦如何。 八、聖父非受造,聖子非受造,聖靈也非受造。 九、聖父無限、聖子無限,聖靈也無限。 十、聖父永恆,聖子永恆,聖靈也永恆。 十一、不是三位永恆者,乃是一位永恆者。 十二、正如不是三位非受造者,不是三位無限者,乃是一位非受造者和無限者。 十三、照樣,聖父全能,聖子全能,聖靈也全能。 十四、但不是三位全能者,乃是一位全能者。 十五、因此聖父是上帝,聖子是上帝,聖靈也是上帝。 十六、但不是三位上帝,乃是一位上帝。 十七、因此聖父是主,聖子是主,聖靈也是主。 十八、但不是三位主,乃是一位主。 十九、因為正如我們被大公真理催而承認每一位格自己是上帝和主,我們也被大公宗教禁止說有三位上帝或三位主。 二十、聖父不是被製成,也非受造、或被生出。 廿一,聖子卻唯獨由聖父所生,不是被製成或受造。 ================================================================================== 廿二、聖靈不是被製成、被創造或被生,卻是由聖父與聖子而出。 廿三、因此有一位聖父,不是三位聖父;有一位聖子,不是三位聖子;有一位聖靈,不是三位聖靈。 廿四、而在這三位一體中,不分先後,不分大小。 廿五、但三個位格都同等同永存。所以一切都當與上述所說,在上帝裏我們敬拜三個位格,而在三個位格裏我們敬拜一位上帝。 廿六、所以,凡要得救的人必須如此想到三位一體的上帝。 廿七、若要得到永恆救恩,人也必須誠實篤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 廿八、因為正確的信仰就是:我們既相信又承認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是上帝也是人。 廿九、衪是上帝,在創世以先按聖父的本質而被生;衪是人,按衪母親的本質而被生於世上。 三十、衪是完全的上帝又是完全的人,且有理性的靈魂和人類血肉之軀。 三十一、按衪的神性說,與聖父同等;按衪的人性說,卻是低於聖父。 三十二、衪雖然同時是上帝又是人,但衪卻不是兩位基督,而只是一位基督。 三十三、衪是一,並不是衪的神性變為肉體,而是上帝取了人性。 三十四、衪是一,並不是神性和人性的本質混合,卻是兩性聯合而為一個位格。 三十五、就如理性的靈魂和肉體合成一個人,神性與人性合成一位基督。 三十六、衪為我們得救恩而受難,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三十七、衪升到天上,坐在聖父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三十八、當衪降臨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身體復活,並為他們本身所作所為作出交代。 三十九、行善的人必進入永生;作惡的人必進入永火。 四十、這是真正大公信仰,人若不忠誠篤信,就無法得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