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近代著名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 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 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 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 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十日談》(Decameron)
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一本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 1348年繁華的佛羅倫薩發生一場殘酷的瘟疫(黑死病),喪鐘亂鳴,死了十多萬人, 在整個歐洲,因此病而死的人多達一千萬人。 隔年薄伽丘以這次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十日談》, 內容是講述七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別墅躲避瘟疫, 這十位男女就在賞心悅目的園林裏住了下來,除了唱歌跳舞之外, 大家決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來渡過酷熱的日子,最後合計講了一百個故事, 即《十日談》的內容。
《十日談》故事來源廣泛,取材於歷史事件、 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金驢記》、 法國中世紀的寓言、 東方民間故事(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的民間故事,如《一千零一夜》、《馬可波羅遊記》、《七哲人書》), 乃至於宮廷傳聞、街談巷議,兼容並蓄,熔鑄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特點於一爐。
=====================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臘的一系列寓言,相傳由伊索創作,再由後人集結成書。 也有人認為並無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託其名將一些民間故事結集成書。
《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對歐洲的寓言文學影響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詩》即以《伊索寓言》為主要素材。
《伊索寓言》的一系列故事, 大都篇輻短小,卻能闡述大道理,深具哲理, 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成為世界上流傳廣泛的經典作品。
==============
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1695年
《拉封丹寓言》裡頭的故事並非拉封丹自編,主要來自古希臘的伊索、古羅馬的寓言家費德魯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書》。不過,拉封丹化陳舊為新鮮,將寓言這傳統體裁推至一個新高度。他的詩風靈活,詞彙豐富,格律多變,擅長以動物喻人,諷刺勢利小人和達官貴人的嘴臉。
《寓言詩》名句
- 總要有人愛聽,拍馬屁者才活得成。
- (... Tout flatteur/ Vit aux dépens de celui qui l'écoute.) ─
- 〈烏鴉與狐狸〉("Le corbeau et le renard"),卷一第二篇
- 寧吃苦不願死,世人莫非如此。
- (Plutôt souffrir que mourir, c'est la devise des hommes.)─
- 〈死神與樵夫〉("La mort et le bûcheron"), 卷一第16篇
- 吾躬能屈,風吹不折。(Je plie et ne romps pas.)─
- 〈橡樹與蘆葦〉("Le chêne et le roseau"),卷一第22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