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
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
=====================
農民李成賣藥材
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
这个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
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
李成为了赚钱是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
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
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
这年夏天,他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
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
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
李成喜出望外。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
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
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
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
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
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
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
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
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
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
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
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
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
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
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
就这样,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
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270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清光绪24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
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的“龙骨”片上发现有古文字,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
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都是最早的购藏研究者。
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
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出版,是为第一步甲骨文著录。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决定发掘殷墟,第一次由董作宾领导,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15次;
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
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24900+片。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12000+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
甲骨文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
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
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
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
成为今天世界上20%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
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甲骨文字風格衍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
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10干12支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
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盘庚迁殷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建都8代12王.273年,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
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彫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
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约40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
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
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
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14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
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劲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约17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
(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
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
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制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