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宗教哲學

哲學(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意思為「熱愛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學研究普遍而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精神、語言等有關。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批判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和對理性論證的依賴。 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團體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度。 一般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最先引入「哲學家」和「哲學」這兩個術語。 從西方學術史來看,哲學衍生出科學。後來,哲學成為與科學並行的學科。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 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 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 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 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 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 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某人的「人生哲學」)和 基本原則(例:價值觀、思想、行為)。 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西周(にし あまね、1829年-1897年),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啟蒙家、教育家。 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政治顧問、明治貴族院議員。男爵。勳一等瑞寶章(1897年)。 獨逸學協會學校(現獨協學園)首任校長。人稱周助。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為: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 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 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 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 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雖然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 東亞和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 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份。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
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
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上學 
知識論 
倫理學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有關生命的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 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 同樣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上學事實之間的關係。 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 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 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他在形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 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 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他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 哲學的定義為:「
1.智慧或知識的源頭、熱愛,或對此之追尋;
2.對行為、思考、知識與宇宙的本質等原則、理論或邏輯的分析。」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Second College.
 ^ 中國哲學 -東方哲學. 慧田哲學網. [2012-09-22]. 
^ 哲學的定義(摘自《西方哲學史》(英 羅素著)緒論第三段,略有小改動)
 ------------------ 
宗教哲學(英語:philosophy of religion)是對宗教以及其所包含的問題和觀念的哲學思考。 宗教哲學的課題包括: 神的存在與否、神的屬性、宗教與科學的關聯、宗教與道德的關聯、善與惡的本質。[1] 宗教哲學和宗教信仰哲學有所不同,前者站在宗教之外而對其進行研究。因此,研究宗教哲學的人並不需要有任何宗教信仰。 
目錄 
1 神 1.1 神的本質 1.2 神的存在 1.2.1 上帝存在的論證 1.2.2 上帝不存在的論證 
 2 宗教與科學 2.1 相容論 2.2 不相容論 
3 宗教與道德 
4 參考文獻 
5 參見 神 神的本質 宗教哲學家們對於上帝的本質多有研究,比如什麼是上帝? 上帝到底是一個的(一神論)還是多個的(多神論)? 上帝有什麼特質? 上帝是不是和宇宙是相等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比起希臘神話里的多神論,人們應該相信一個完美至上的上帝。 以下為幾個常常用來形容上帝的特質。 全知 - 上帝常常被認為是全知的,但是這個特質卻威脅到人類的自由意志。如果上帝是全知的,那麼他必然知道你在將來會做什麼(比如X)。而一旦上帝知道你在將來會做X,你肯定會去做這件事情(上帝是全知的所以他不會被矇騙)。可是如果人類有自由意識,你難道不能夠避免去做X麼?考慮到上帝已經知道你未來會做什麼事情,你好似沒有能力避免做X。 永世 - 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在時間之外存在的?上帝一般被認為是永恆的,他的存在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上帝有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呢?還是上帝存在於時間之外?如果上帝存於時間之內,那上帝應該因時間的不同而變化。他又怎麼能是不變的呢?如果上帝存在於時間之外,他又怎麼和存在於時間之內的我們有任何交流呢? 慈善 - 上帝的善和人類所理解的善是一樣的嗎?善的事情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上帝指定它們是善的,還是因為它們本身是善的所以上帝才規定它們是善的?上帝是慈善的因為他只做慈善的事情還是因為不管他做什麼都是慈善的?[2] 
參見游敘弗倫困境。 神的存在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不動的推動者」這個概念 主條目:神的存在性 宗教哲學的主要課題之一就是推論上帝是否存在。在這個問題上,很多知名的哲學家都闡述過他們的見解。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提出,每一個運動的物體都有其因。如果我們追溯物體之間的因果關聯,我們必然會找到一個「不動的推動者」,也就是所有運動的始因或第一個運動者。而這就是上帝。[3]
 以下為宗教哲學裡幾個著名的對於上帝存在性的論證。 
上帝存在的論證 第一原因論 - 托馬斯·阿奎那在他的「五種方法」中寫道世界中有些事情為後果。而後果們都必然有其前因。但這些前因也會有他自己的前因。如果我們追溯前因,我們必定會找到「第一原因」,因果關係不可能是無限的。這個「第一原因」本身沒有前因,但卻是萬物的前因,而它就是上帝。[4] 
本體論證明 - 本體論證明最著名的版本由哲學家安瑟倫提出。上帝被安瑟倫定義為「沒有比其更偉大的東西」(a being than which no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如果這個東西不存在的話,那這個定義就錯了,因為世上有比這個東西更偉大的東西(一個存在的上帝)。所以,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必須存在。因為上帝是最偉大的,所以他必須存在。[5] 
設計論證 - 設計論證(Argument from Design)也稱目的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設計論證試着從自然世界的表象推出上帝的存在:自然界里有很多東西都看似被有目的設計過,比如提供視覺的眼睛。如果這些東西被有目的的設計過,那必然有一位設計者的存在。這個設計者就是上帝。[6]
 帕斯卡的賭注 - 布萊茲·帕斯卡提出:假設人們對上帝的存在做賭注,那麼一個理智的人應該賭上帝是存在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不管你賭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你都不會有太大損失。但是如果上帝存在而你賭上帝存在,那你可以得到永久的快樂。相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賭上帝不存在,那你將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理智的人會相信上帝的存在。[7] 
上帝不存在的論證 哲學家萊布尼茨曾嘗試解決罪惡問題 罪惡問題 - 上帝的存在和邪惡的存在看起來是矛盾的。如果一個完美的上帝存在,他必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如果上帝是全能的話,他就有能力消除邪惡。如果上帝是全知的話,他就知道邪惡存在。如果上帝是全善的話,他就會希望消除邪惡。可是邪惡卻一直存在着。如果邪惡和上帝同時存在,那麼 
(1)上帝不是全能的或者(2)上帝不是全知的或者(3)上帝不是全善的。 
但是上帝必然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所以上帝不存在。[8] 
宗教與科學 總體來說,科學致力於研究可以通過經驗觀測到的世界,而宗教則涉及非物質、無法用感官直接察覺到的領域。 歷史上,科學和宗教曾和平相處。 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一派宗教哲學家們認為宗教和科學是互不相容的,而另一派則認為科學和宗教是兩個分開的領域,並不互相影響。[9] 
 相容論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笛卡爾、開普勒和培根都是相容論的支持者。 相容論者分兩派。 一派認為科學研究可以讓人們進一步了解上帝所創造的自然世界。我們越是了解自然世界的奧秘就越能夠體會到上帝的偉大和萬能。 另一派則認為科學和宗教是兩個互不干涉的領域。科學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而宗教涉及的是非物質世界。既然兩者的研究領域是完全不同的,那兩者就不會有矛盾和衝突。 不相容論 不相容者認為科學和宗教並不能夠同時是正確的。 如果宗教信仰是正確的,那科學就是錯誤的。而如果科學是正確的,那宗教信仰就是錯誤的。 不相容論者常常舉出進化論為例子。 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話,那亞伯拉罕諸教里所說的神親手創造人類的事迹就肯定是錯誤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