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philosophy
「理學」一詞在近世到近代所受到的理解,以及與西方語
彙對譯關係發生變化的過程,也影響了「哲學」譯語的成立。
故嘗試在上述堅實的研究基礎上,除了由「翻譯」行為之內在心理訊息的角度,
以及「哲學」與「理學」二語的互動狀況,來進行探討。
西語"philosophy"概念之傳入漢語文化圈,係經由歐洲耶穌會士東傳而來。
在西周於一八七○年代創出新造語「哲學」來對應此概念之前,
十六世紀以降的傳教士,嘗試了不同的譯法,將此概念與漢語經典進行連結。
目前可見最初的"philosophy"漢譯,乃出自文錄四年(1595)印行的天草版《拉葡日辭典》,
其中引《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
將之譯為「良善的學文之途(學文の好き)」。
而活躍於中國的傳教士所著漢文西書,則多半選擇以「理學」或相關概念來相應。
一六二三年,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在《西學凡》介紹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學所設六項學科
(文科、理科、醫科、法科、教科、道科),其中「理科」之學稱為「理學」,即「斐祿所費亞之學」。
艾儒略說明「理學」為:「義理之大學也。人以義理超於萬物,而為萬物之靈,格物窮理,則於人全而於天近。
然物之理藏在物中,如金在沙,如玉在璞,須淘之剖之以斐祿所費亞之學。」
「理學」分為五大脈:
一、「落日加」(Lo gica)今譯邏輯學,
二、「費西加」(Physica)今譯物理學或自然哲學,
三、「默達費西加」(Metaphysica)今譯形而上學,
四、「馬得馬第加」(Mathematica)今譯數學,
五、「厄第加」(Ethica)今譯倫理學。
可知艾儒略所謂「理學」,雖非無所不包的一切知識之總匯,而僅是六門學科之一科,卻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
幾乎囊括了關乎宇宙人生的各層面的知識(今日所謂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均在其內)。
-----------------------------------------------------------------------------------
Rene Descartes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存在主義之父沙特(Sartre)著有《嘔吐的人生》,提倡「我在,故我思」、「存在先於本質」。
另有學者巴布爾(Buber)強調師生的關係應是「我—汝」(主客體)的關係。
在布伯的對話準則裡,我和你(I-Thou),以及我和它(I-It)是兩個著名的基本詞組..
沙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是一種自由的存在,人的生存本身是自由的,人要成為甚麼都要並且必須要由他自己去選擇。
追隨海德格的說法,每個人也是生而被投擲到這個世界上生存,人存在 ...
-----------------------------------------------
四种哲学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即科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即承认世界本质是物质,但否认运动)、
唯心主义辩证法(即承认运动,但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即既不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也不承认运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