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釋迦牟尼Siddhartha Gantama cf. 耶穌
釋迦牟尼和耶穌有幾點相似:
誕生的傳說:
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Maya夫人夢見白象從左側進入身體,並有僧侶預言兒子將會是君王或偉大的佛陀(覺悟者),後來從右側產下釋迦牟尼。
聖母瑪利亞夢見天使,預言兒子會是地上的君王,童貞懷孕,後產下基督。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像有如佛母抱著釋迦牟尼的雕像。
棕櫚向瑪利亞彎曲,正如無憂樹向耶輸陀羅彎曲一樣。
關於耶穌初生時先知西面以及強光的描述幾乎和釋迦牟尼初生時一樣。
關於麻雀復生的神跡
猶大背叛耶穌,正如提婆達多背叛釋迦牟尼。
耶穌和釋迦牟尼都曾在水上行走。兩人都曾行醫治病人的神跡。
----------------------------------------------------
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
大乘是梵文 Mahāyāna 的譯文。Mahā(摩訶)是大的意思,Yāna 則是乘,具「運載」之義
修菩薩道者,則稱為「大乘」:北傳的梵文系佛教
小乘佛教(梵文,拉:Hīnayāna)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聲聞乘、緣覺乘的統稱,包括了所有部派佛教教派。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
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共識,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
------------------------------------
凡夫世間的要素者,名為五蘊或五陰(pañca skandha):
色蘊(rūpa-skandha)──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境。這是構成自我觀念的物質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觀的身體及客觀的環境。
受蘊(vedanā-skandha)──此為對於五境的接觸,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當身體的五根(五種官能),和其所在環境中的事物,發生了感觸的心理活動。
想蘊(sañjñā-skandha)──此為由感觸而變成接受的心理活動,例如與順境接觸所感到的欣樂,與逆境接觸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行蘊(saṃskāra-skandha)──此為產生了苦樂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後,接著生起的貪欲、瞋惡,或與之不相關涉的其他心理活動。通常的情況,總是對於可悅的事物,起貪欲心;對於不可悅的事物,起瞋惡心,但是也有覺得無關痛癢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識蘊(vijñānā-skandha)──此為更進一步,對於所接觸的境物,了別識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