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馬偕小禮堂
從淡水捷運站出來後往中正路老街走,步行約10分鐘,看到圓環及馬偕銅像,就會看到馬偕小禮堂的人形立牌,往立牌旁巷內走進去幾步路就可到達。
馬偕街一號文創館(簡稱馬偕街一號)位在淡水長老教會宣教中心一樓,於2013年5月11日正式開幕,
開幕感恩禮拜於淡水基督長老教會舉行,主任牧師呂秉衡強調,教會不是要開「一間店」,而是要以新方法增加接觸大眾的機會,
因為「福音不變,但是傳福音的方法要變」,期盼透過文創商品注入福音元素與對社會的關懷,使人更多了解神的愛。
該館由教會無償提供空間,橄欖華宣負責營運與人力,攜手打造「基督教文創園區」的異象。
根據台灣教會公報報導,該空間原是一間名為「夜梅花茶室」的「茶店仔」(台灣人對情色場所的稱呼),長久以來與淡水教會、偕醫館比鄰而居:
一邊是教會,詩歌讚美、敬拜上帝;一邊則是情色場所,鶯鶯燕燕、夜夜笙歌。如此景象維持了超過半個世紀,
直到2008年夏天,「夜梅花茶室」因長期虧損無法繼續經營,便向淡水教會徵詢是否有購買意願,在經過信徒大會公決通過後,以新台幣1600多萬元買下。
2008年10月5日淡水教會在茶室原址舉行聖別禮拜後,便著手進行整修,將長達半世紀的情色茶店仔改頭換面變成「淡水教會宣教中心」,並於2009年8月22日舉行獻堂禮拜;
從2009年至2012年間,淡水教會也與總會所屬的婦女展業中心在此成立「淡水魚的店」,以便推展婦女關懷事工。
直到2013年初,淡水教會再與橄欖基金會合作,以「馬偕街一號」文創館為名開設基督教書店,期望在觀光人潮眾多的淡水地區,以文創產品結合馬偕文化歷史故事,讓人認識馬偕、認識基督。
有別於一般基督教書房,「馬偕街一號」內所陳列的文創產品,都儘量與馬偕故事有所關聯,甚至盡量採用台灣製造的文創產品,就是希望讓來到淡水的國內外觀光客感受到這間店的特色與不同。
事實上,「馬偕街一號」除了1樓及地下室由橄欖基金會經營文創產品展售外,2、3、4樓還是教會使用的空間,而偕醫館的規劃也以藝文展覽及馬偕文物陳列為主,
期望能收相得益彰之效,讓過去教會與茶室對門相處的歷史,如今朝向整合成為馬偕文化園區,接續寫下淡水宣教的新一頁。
呂秉衡牧師強調,淡水教會是馬偕博士在北部開設的第一間教會,是一個值得記念的地方,盼望透過「馬偕街一號」文創館,能與未信主的觀光客有所接觸,將馬偕來台宣教故事傳講給眾人,
更盼望未來淡水教會、偕醫館、宣教中心能與淡江中學、真理大學、淡水區公所合作,使馬偕街從巷口的「馬偕街一號」文創館一路延伸到真理街路尾,使這裡成為馬偕文化園區。
而橄欖基金會、華宣出版創辦人李正一表示,他出身長老教會,一生卻是在長老教會外的教會出版界事奉,沒想到在退休後,上帝還是要他回來,在現任真理大學校長林文昌的引薦下,
與淡水教會一起開始「圓夢」,用他所專長的基督教文創產品,以及豐富基督教書房的經營經驗,來到淡水這個馬偕博士一生所鍾愛的地方,
在淡水教會的支持下開設「馬偕街一號」文創館,能在人生最後的路程還被神所使用,他內心對上帝充滿感激之意。
=========================
費喝茶、吃餅、聽馬偕的故事
【記者李容珍新北淡水報導】「您好,免費喝茶、吃餅、聽馬偕故事!」進入淡水區馬偕街1號,陳設許多有關宣教士馬偕博士的文創產品,迎面而來的姊妹,親切地向來訪的客人熱情接待!
這裡原本是淡水長老教會的宣教中心,對面是北台灣第一所醫院─偕醫館,再走過去是馬偕建立的淡水長老教會。
自從馬偕文創產品進駐後,結合分享馬偕故事傳福音,不到一年,來往遊客絡繹不絕。
馬偕建立的淡水長老教會。
馬偕建立的淡水長老教會。
馬偕故事化為文創
這裡是由小禮堂共和國際有限公司與淡水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和華宣合作經營。
小禮堂執行長鄭學力姊妹表示,文創產業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來到淡水不是只有魚丸、阿給和魚酥,還有「杏鳳椰酥」(鳳梨酥)、「馬偕餅」、「牧師茶」…等,以及馬偕生平相關的書籍。
他們為了要做宣教事工,進而設計這些產品,並且每天販售產品的十分之一都奉獻給幾個宣教機構,鄭學力感恩地說:「神的供應剛好夠用!」
她說,各出版業都處於蕭條,所以才會有結合文創產品的概念。至今在淡水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對馬偕博士都非常推崇─附近的店家,甚至有馬偕的後代曾來光顧,都留下簽名。
去年她推出像一本書包裝的「杏鳳椰酥」(諧音「信奉耶穌」),贈送兩百名傳道人,馬偕紀念醫院董事長黃春生牧師看到她的創意,
就邀約她和真理大學校長林文昌見面,進一步介紹她參觀淡水長老教會、宣教中心和偕醫館,期望她把文創概念帶進來。
從「宣教」衍生一連串產品
淡水長老教會的連長老把馬偕的相關資料拿給鄭學力,她回去閱讀後感動流淚,主動和當時經營的華宣董事長李正一商談,從去年十二月起雙方一起合作。她認為,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宣教」。
淡水教會連長老也提供過去外國太太做的「馬偕餅」資料,她把「馬偕餅」重新包裝,改名「滿福餅」,讓吃到的人會得到滿滿的祝福。
另外,她將學自英國的「牧師茶」,改名為「甘泉茶」;只要有人進門,奉上一杯茶和一塊餅,對方就願意坐下來聽福音。
如同早期被稱為「阿豆仔餅」的「馬偕餅」,民眾跑來吃餅、聽福音,然後把福音信息傳給他們。
她提到,伴手禮是淡水在地的文創,但是一般人認識淡水的是魚丸、魚酥、阿給,於是她利用創意將鳳梨、杏桃加椰子粉製成「杏鳳椰酥」,
配合福音故事約翰福音六章35節「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同時,也分享馬偕的故事,包括馬偕對台灣的貢獻:
建立教會、醫療(免費拔牙21000多顆牙齒)和教育,讓台灣婦女也能讀書識字;而且馬偕回加拿大募款,興建牛津學堂真理大學,也是台灣神學院的前身…。
鄭學力說,現在每天很多人來來回回,如果把講故事當成「工作」就很累;但若想到耶穌整天就是這樣講道、傳福音,當我們把這些故事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就不累。
導覽分享馬偕恩典之旅
她提到,今年是長老教會宣教150年,來的遊客特別多,特別是在假日,有的是教會會友帶朋友來喝茶、吃餅;還有許多學生,即使不購買產品,照樣會講故事給他們聽,還有有獎徵答給他們餅吃。
經常有機關團體或教會的導覽需求,甚至也走到紅毛城、真理大學牛津學堂、牧師樓帶他們、馬偕故居…等再走回偕醫館。未來她想成立導覽大軍,從捷運站開始就分享馬偕的「恩典之旅」。
除了原來的茶、餅產品,經過禱告陸續又推出包括奉茶跟餅的「茶盤」,茶盤上有蔡維倫牧師手繪的偕醫館、宣教中心和淡水長老教會,他們將之鑲在瓷器上,遊客也很喜歡;
還有從「阿爸牛軋糖」,提到「阿爸天父」;談到馬偕妻子,她原名「張蔥仔」而後改名張聰明,嫁給馬偕的傳奇故事,
於是他們把「東方美人茶」做成「蔥明茶」,以喝一口好茶、品一段記憶來紀念張聰明,大家都很感念馬偕夫妻為福音的擺上。
他們也推出「甘泉」、「甘果」、「甘菊」三包茶,每包茶都有與馬偕有關的故事,包裝紙印上馬偕宣教導覽圖,都是很好的宣教題材。
鄭學力提到,馬偕生前曾說:「攏是為基督」,罹患癌症時寫下「最後的住家」詩作,每次當她用台語唸到「最後的住家」,大家都很感動。
這個文創中心希望讓福音在生活中運行,他們最近又研發用墨魚粉製成「黑鬚番魚酥」和哇沙比「OH MY GOD魚酥」,都是希望傳福音。
雖然每次研發新的產品都會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也經過很多的禱告,但她相信終會成功,是因著對神的信心。
最近輔大宗教系十一月邀請鄭學力分享宗教文創概念架構,另外,也和「淡水小鎮」舞台劇配合在香港推廣淡水的產品。
日前有人介紹一名罹患憂鬱症姊妹進來工作,鄭學力發現這位姊妹很會彈琴,她到國外教會分享淡水的宣教事工時,募到一台鋼琴,就讓這位姊妹在會場彈琴,
讓會場飄出悠揚的樂音,還有人會來點歌。鄭學力相信,這一切若不是神帶領不會做成。
教會出版文創對外仍面對挑戰
淡水長老教會蘇文魁長老受訪表示,在和鄭學力姊妹合作前,教會也曾有其他的嘗試,但都不是很成功;這次開放外教派的單位進來嘗試。
他認為,教會出版及文創最大的問題是本身不論是在書房或教會有自己的互動模式,但是當教會向外尋找市場,原有的概念踏不出去,文創只有對自己人,書房也有高度市場重疊和內部競爭。
台灣的文創遇到困境,不是吃的就是送的禮品,偕醫館若沒有吃的部門來做,先天性就有困難。鄭學力姊妹進來後,利用教會原來資源,帶進很多遊客,教會弟兄姊妹都很感恩。
但未來要轉成商機,維持正常收入運作,將會面對挑戰,也請繼續關心代禱。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乾草堆,劍橋七傑
1806年8月,威廉士大學的5名學生
(塞繆爾·約翰·米爾斯Mills、詹姆斯·理查茲、弗朗西斯·L·羅賓斯、哈維·盧米斯和拜勒姆·格林)
聚集在Hoosic河附近的樹叢,當時稱為史洛恩草地(Sloan's Meadow),討論亞洲人的屬靈需要。
他們的會議被雷暴打斷,躲避在乾草堆下,直到天空放晴。
We can do this, if we will
1808年,乾草堆禱告小組和威廉士大學的其他學生,開始了組成名為「弟兄們」的團體,宗旨在於向非基督徒傳播福音。
1810年,這些成員在麻薩諸塞州成立美國第一個海外傳教差會美國公理會差會。
1812年,美國公理會差會派出了第一批5名傳教士到達印度。
=================
劍橋七傑(The Cambridge Seven)指在1885年,決定成為去中國的傳教士的7名劍橋大學學生:
施達德(Charles Studd),
章必成(Montague BeauchamP),
司安仁(Stanley Smith),
亞瑟.端納(A.T. Polhill-Turner),
何斯德(Dixon Edward Hoste),
寶耀庭(Cecil Polhill-Turner),
蓋士利(William Cassels),
====================
訂閱:
文章 (Atom)